中非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文章来源:GETEA  发布时间:2023-05-22

中国和非洲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双方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非洲的记载不胜枚举,折射出彼此认知由、由的逐步深入过程,也见证了两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断深化。

 

51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中非文明和谐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非文明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核心共性研究”“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发展进程研究”“中非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议题,就《非洲通史(多卷本)》 和《(新编)中国通史》的编纂工作、非洲文明的历史演变、中非文明交流史、中非文明比较研究、中国对非洲文明的认知、如何推动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绚丽的花朵,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和平交往、平等互鉴的共同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合作树立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典范。在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的引领下,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的原则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国家开展平等合作,从不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强加于人,坚持共享发展成果和经验,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道路。

 

高翔强调,把中国和非洲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把真实的世界历史告诉人民,是中非学界面临的共同任务。编修历史研究典籍是积累历史经验的重要手段,也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编写一部展现非洲历史本来面貌和非洲文明丰富内涵的非洲通史,不仅能够提升中国的非洲历史研究水平,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非洲历史发展脉络,树立正确的非洲观和中非合作观,丰富中非人文交流的成果。他希望中非学者汇聚双方智慧,以中国非洲研究院为合作平台,共同推进《非洲通史(多卷本)》的编纂工作。

 

非洲和中国有着相似的历史和经验,有很多共同点,为非中友好交往和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表示,当前,非中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累累硕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化多元以及文明对话与协作,为实现世界和平和谐提供了可行路径。

 

索马里驻华大使阿瓦莱·阿里·库拉内指出,当前的非中文明交流是以中非合作论坛为框架进行的平等和平的交流与合作,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并且涵盖了诸多领域。非中双方人民都非常愿意加强彼此的交流与了解,对彼此的文明和历史很感兴趣。《非洲通史(多卷本)》 和《(新编)中国通史》的编纂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非中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戈万加指出,非中学者要加强合作,提升非中文明比较研究的质和量,通过历史研究找到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非洲通史(多卷本)》首席专家李新烽研究员在总结中指出,此次研讨会以全球视野将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置于世界文明发展史中考察,体现了大历史观和整体观,基于历史当代未来的相通性研究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将有力推动《非洲通史(多卷本)》和《(新编)中国通史》的编纂工作。